环游世界的 Royal Enfield Himalayan:面向“伟大旅程”骑士的真实体验

最近,Good Loop 收到了一位骑手的咨询。这位骑手骑着皇家恩菲尔德的探险摩托车 Himalayan(喜马拉雅)从欧洲旅行到日本,想把他的座驾出口回家乡。亲眼目睹这辆完成“伟大旅程”(漫长的跨大陆之旅)的摩托车,我十分震撼,心想:“他怎么能骑着这样一台朴素的车完成这一切?”我平时多骑 KTM 690 这类轻量高功率车型,对 Himalayan 也曾有“复古、动力弱”的先入印象。然而实际试骑后,我发现它有着超出想象的独特魅力。下面,我会尽量客观且热情地向所有渴望踏上“伟大旅程”的骑手介绍 Himalayan 的吸引力。

Royal Enfield Himalayan 是一款功能完整、搭载单缸发动机的双用途(ADV)车型,2016 年首次亮相。它摆脱了这家印度老牌厂商的传统复古风,以简单、硬朗的设定与当下高度电子化的大型探险车形成鲜明对比。它最初凭借亲民价格、低养护成本、齐全的原厂行李与护具系统而引人注目。热潮退去后,许多骑手真正把它用于长途旅行,并带回了扎实的体验口碑。本文将探讨 Himalayan 对于“长距离公路+轻中度越野”骑手的意义,解析其魅力与实用性,并分享多位骑手真实的跨洲旅程故事。

为何它在印度备受喜爱并引起全球关注

谈到 Himalayan,就离不开它在诞生地印度的高人气。Royal Enfield 总部位于印度,在全球中排量市场占有重要份额。Himalayan 已成为印度“大众化的探险旅行车”,自上市以来一直广受追捧。我到印度旅行时,从城市街道到喜马拉雅山麓,到处可见 RE 车型的身影。Himalayan 在印度市场的成功也推动了它的海外口碑扩散。

印度德里街头的 Royal Enfield Bullet 350

受欢迎的核心在于它是一台“真人尺寸”的 ADV:舒适、够用、易控、耐用且价格亲民。朴素的机械设定与印度复杂路况非常契合,让人产生“我也能做到”的亲近感。Royal Enfield 主办的 Himalayan 长途活动(如 Himalayan Odyssey)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骑手,进一步印证了它“温和而能激发冒险心”的口碑。

从印度到欧洲:Itchy Boots 的 36,000 公里

荷兰女骑手 Noraly Schoenmaker(网名 Itchy Boots)在印度购入 Himalayan,自北印启程经东南亚一路骑回荷兰。她用约 8 个半月跑了 36,000 公里、穿越 25 个国家。Noraly 表示“未发生过重大故障”,但并非毫无小问题:例如在伊朗山区行驶 17,000 公里后离合片烧蚀;转向头轴承约 8,000 公里更换,9,000 公里后因异响再次更换——第二次在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就找到了兼容轴承。原配印度胎(CEAT)抓地力一般,她在 1,100 公里时换装了更适合的倍耐力 MT60(西方市场常见配套)。她还提到座垫偏软、挡风高度略低、主撑影响离地间隙等“小毛病”,但都不影响整体旅程。

Itchy Boots 的 Himalayan 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中穿行。

她之所以选择 Himalayan,理由很明确:价格可控、机械耐用、易维护、易扶起。低电子化意味着在偏远地区更容易被当地技师维护;而 80–90km/h 的巡航区间更适合乡道旅行(高速巡航动力则非其强项)。她每 3,000 公里换油、到处备件提前更换,良好的保养让车辆保持强健状态。她的总结是:“这辆车足够了,并且让我更想上路。”

英国年轻骑手的环球之旅

英国年轻骑手骑着定制 Himalayan 挑战环球。

英国骑手 Jack 21 岁自伦敦出发,经欧洲—巴尔干—土耳其—中亚,乘渡轮过里海,穿越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,挑战帕米尔高原。随后入东南亚(老挝、泰国、马来西亚),再横跨澳洲,又由南美(巴塔哥尼亚、阿根廷北上安第斯 40 号至玻利维亚)北上。2020 年疫情致秘鲁封城,他在库斯科滞留近 9 个月后,于使馆协助下重启旅程,经中美与墨西哥返回欧洲,2021 年与父亲合力完成最终路段回到伦敦。整段路程跨越除非洲与北美外的多大洲,未出现严重机械故障;出发前购入的二手 Himalayan 配置完善、保养到位,验证了其环球耐力的可行性。

越南向导们眼中的 Himalayan

越南山区的 Himalayan 骑行团队。

在东南亚,Himalayan 常被称为“完美旅伴”。越南中部丰芽的向导 Stuart 表示它“在任何道路上都能轻松应对”,软硬适中的座垫让他“一整天都能骑”;中性而稳定的操控让铺装与碎石路都能准确跟随线路。另一位向导兼教练 Donovan(Hawkmoon) 选择 Himalayan 的理由也相似:长途+越野兼顾、行李系统完善、只需少量改装(如更亮的大灯)即可胜任多场景。

澳大利亚资深骑手的“价值发现”

澳洲的资深骑手 David 多年骑公路车,因 ADV 风潮兴起而转向探险车。他试骑多款 RE 车型后,对 Himalayan 产生兴趣,并在当地媒体的长期测试车结束后购入一台配置完善的二手车(越野胎、护手、额外电源、油箱包、侧包、LED 转向灯等)。额外维护仅更换了羊毛座套、修整松动的侧撑、与更换烧毁的定子线圈(早期车型偶发问题)。他坦言动力并不强,高速路段常让同伴先行;但在泥路与恶路时,“小而灵活”的 Himalayan 让他笑到最后。低油耗、可用 91 号汽油、装载能力与易控性,让他萌生了“环澳”的计划。

总结:想出发的人,它是绝佳伙伴

这些环球与长途故事,凸显了 Himalayan“朴实、可靠、易修”的魅力。它不是为高速长途而生,但简单耐用的机械与低门槛维护,让独行旅行者更安心。Noraly 用近 4 万公里的越野与乡道证明:只要按时保养与合理改件,Himalayan 足以胜任艰难路况。更重要的是,它的易控与舒适能把注意力从“对抗机器”转移到“享受路线与邂逅”。对于渴望伟大旅程的人来说,Himalayan 的真诚与韧性,恰是旅程本身的一部分。

参考资料: